历史回顾
历史回顾
当前位置: 首页>>历史回顾>>正文
对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再思考
来源: 日期:2014年12月16日 点击:16次

对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再思考

——访徐通模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在国内是最早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高校之一。追溯西安交大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我认为可以分成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初创期或者叫探索期。从解放后,经过1953年的院系调整,一直到1968年,这一阶段,对研究生教育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实践、初创。

195311月,当时的高教部发出了《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其中明确了招收研究生的目的是培养高校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我校于1955年开始招收了第一届旨在培养师资的研究生。当时,中国高校全面学习苏联,所以这一届研究生主要由苏联专家指导、授课,进行培养,学制安排二年。那时候还没有比较规范、完整的研究生招生培养的制度和细则,没有入学考试,由学校按需要在当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选定。也没有安排科学实验和学位论文,最后没有明确授予学位。我校能动学院的林宗虎院士就是这一届研究生中的佼佼者。

第二届是1956年,同样在当年应届毕业生中选定。与上一届不同,第二届的培养目标是学习苏联按苏联模式培养博士。指导教师由学校在正教授中选任。当时我校的正教授数量也不多,所以,招收的研究生数量就更少。我校前任校长蒋德明教授就是第二届的副博士研究生中的佼佼者。

由于经过1958年大跃进,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的变化,这届研究生虽然经过了5年以上的培养,进行了论文答辩,但由于我国学位制度没有建立,曾经于19559月和19623月由国务院牵头二次起草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草案)》,由于当时的形势和条件限制被“流产”,所以这一届研究生也没有正式授予学位。

由我校自己的教授指导研究生的历史是从1956年开始的。到60年代,指导教师已扩大到副教授和部分资深讲师,全部指导教师都由学校自主选任。1962年以前研究生的选拔由组织上在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分配确定,不举行考试录取,招生也不是每年都招,断断续续。从1962年开始,每年招生,并改为通过入学考试录取。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我校研究生教育停止了12年。

第二阶段是研究生教育恢复稳定发展期。从1977年到1998年,在这个阶段,从国家层面上最有标志性的有三件大事。一是从1977年开始恢复招收研究生制度,并从1981年开始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开创了中国自己培养博士的新纪元;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于1980年颁布并于19811月实施,这是中国大学学位教育发展的里程碑;三是1984年国家决定在22所高校试办研究生院,为全国研究生教育事业规范、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我校来说,中断12年的研究生教育重新起航,特别是更高层次的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启动,为我国和西部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当年的一大批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都成了当今国家和高校中的支柱骨干,韩启德院士、卢秉恒院士等一批拔尖优秀科学家都是出自于这个时期。

在这个阶段,特别值得一提的有二件事,一是西安交大率先组织编纂并公开出版发行了一整套研究生系列教材。当时,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中影响很大,对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和研究生教育事业稳定发展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二是西安交大在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中,深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材需求的紧迫性,从而提出了在企事业单位在职科技人员中,进一步提升培养研究生的构想和实践准备,得到了国务院学位办的认同和用人单位的欢迎。这就是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在全国高校中得到推广。工程硕士研究生采用双导师制度(由我校老师与企业副高级职称以上科技人员共同培养),以学校导师为主。

此外,关于研究生导师的遴选,1995年以前,博士生导师由国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硕士生导师由学校选定。从1995年以后国家规定,研究生导师审定权下放,我校具有审定资格,从此,导师均由学校自行组织审定。

这就是我校研究生教育事业进入稳定、规范化培养发展的第二阶段但这个阶段中,研究生的规模偏小,有不适感应。

第三阶段应该是研究生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阶段,也是我校研究生教育的活跃期。核心是上质量、上水平、上规模。

1998年国家成立了科教领导小组,提出了在中国要创建一批高水平的一流大学,即“985工程建设的行动计划,我校入选国家第一批重点建设的九所大学之列,这给我校带来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新机遇,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事业进入更高、更好、更快发展的新阶段,即第三阶段。我校这个发展阶段的目标就是高水平、高质量,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接轨。

与此相适应的是,研究生指导教师大量增加,越来越多的指导教师都有国外学习、交流、进修(访问学者)的经历。研究生培养方式上,对博士生开拓了国内外联合培养、与国外对口交流、出国参加国际会议等多种有力措施以提高博士生的国际化能力。

随着“985”工程从第一期到第三期十几年的重点建设,我校和全国一流大学一样,大量装备了各类高精尖的先进科学实验仪器和设备,相关学科普遍创建了具有前沿研究能力的实验平台和系统,为我校大幅提高博士生的质量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作好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在此基础上,我校研究生规模得到较大发展,目前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数量比例已超过11。在我校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人数也明显增多

特别应该一提的是,我校在培养模式上还创新性地最早提出了按一级学科大类招收和培养博士的构想和实施方案,实践发现这更有利于博士生拓展知识空间,开拓新的学科增长点,有利于学科建设和发展与国际接轨。

总的来说,西安交大研究生教育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同行,在各个时期也做出过具有标志性的主要成绩和贡献。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再深思、再探索、再实践。因为这直接与研究生质量有关联。

第一是指导教师与研究生的数量匹配问题,即师生比。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各个不同的学科、各个不同的导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但是如果比例严重失调,是不利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导师制的核心是有利于因材施教,在师生的经常沟通、交流、探讨、互动中既育人又产生出新的知识火花。导师的时间、精力、知识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所以师生比也应该存在一个合适的比例范围。我认为每个导师指导博士生的总人数不超过15人为宜。考虑到学科的差异性,最多应控制在20人之内。

另外,校外兼职教授因受其原工作单位工作量的限制,招收博士生人数应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坚决从严控制,师生一年中见一面都不容易呀。

第二是建立研究生导师指导团队问题。现在我的按一级学科大类招收和培养研究生,那未与其相应地应该建立起以相关二级学科学术带头人组成的一级学科导师团队。这是一个学术整合团队,对外形成综合实力,承担大项目,对内让研究生感受到更多方面知识阳光的温暖。目前我校研究生的指导上完全局限性指导教师个体范围内,相关性太低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否说明,我们的研究生培养方式还处在“原始”状态?

第三是进一步规范和把握住研究生的质量关。近些年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充实、发展,这更需要规范好各类研究生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论文等制度规定及质量考核体系。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已实践好几年了。所以也到规范提升的时候了。没有区别就没有特色。

第四是研究生淘汰率问题。该做到先有规章,关键是要落到实处。没有退出机制,没有淘汰机制,或者有了不能落实,都是对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破坏性冲击。研究生既然是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当然应该有更高质量和水平的要求。

 

作者:李秀兵、刘彦彦、楼晓

 

徐通模: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已退休。19982月至20038月曾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上一条:团结奋进 敢为人先

关闭


Copyright ?2008 - 2014 西安交通大学校研究生院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邮箱:xygfb@mail.xjtu.edu.cn 服务热线:029-82665570